合伙人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其涉及的金额越大,对企业,对合伙人自身的影响也越大。在我国,挪用公款金额达到一定的数额就可以构成犯罪,触犯刑法。那么,合伙人挪用公款多少能立案呢?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如果合伙人挪用公款的金额达到一定的数额,便会构成刑事犯罪,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罪分为两种情况:
一、数额较大的挪用公款罪:指挪用公司或企业的公款、股金、债券等财物,数额较大的,情节严重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数额较大的挪用公款罪的刑事责任门槛较高,误操作或者一时疏忽的情况不会构成犯罪,需要证明金额达到黑白分明,符合刑法规定的金额。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数额较大的挪用公款罪涉及的金额应不低于100万元,如果金额达不到,且情节严重,则会被认定为其他违法行为。
二、数额较小的挪用公款罪:指挪用公司或企业不超过100万元的公款、股金、债券等财物的行为。虽然数额较小,但如果情节严重,也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挪用公款不仅会构成刑事犯罪,还会触犯民事法律,需要承担一定的民事法律责任。同时,合伙人挪用公款也会对企业、股东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导致企业信誉受损,降低合伙人信任度,影响企业长期发展。因此,合伙人应该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挪用公款,否则将会面临非常严重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