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国家土地上取得的利用权,用于自建住宅和生产生活所需建筑的土地。在中国,宅基地制度是保障农村居民住房权益的重要措施。但宅基地的法律地位及继承有很多争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宅基地条例》第十九条中规定,宅基地使用权人因死亡或者其他原因丧失使用权时,除法律另有规定外,其法定继承人或者遗嘱继承人享有其宅基地使用权。也就是说,宅基地可以进行自动继承。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宅基地使用权的产生与所在村庄的集体经济组织紧密相关,在宅基地继承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管理和规范,宅基地继承产生了很多纠纷,往往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及分配不公等问题引发的。
因此,对于农村宅基地的继承,有关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也应该积极参与,对全国各地农村宅基地法律地位的统一认定,建立完善的宅基地法律继承制度,这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村民的宅基地继承权益。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健全村庄管理制度,形成政府、村委会、村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加强对宅基地的监管和教育,避免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