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非法的方式占有或使用属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公共团体的财物或资金。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影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共团体的正常运转,同时也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我国法律对挪用公款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并列为刑法中的盗窃罪。
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以盗窃罪定罪处罚。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挪用公款2000元以上构成犯罪。而公安机关是否对案件立案,主要是根据具体的案情来判断,如被挪用公款的钱数多少,挪用的次数、周期等等。挪用公款数额越大,其触犯刑法的性质就越严重,刑罚也就越重。如果金额较大,则属于盗窃罪,如果金额较小,则属于职务侵占罪。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是指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如果数额在1万元以下,那么就是行政处罚性质的,通常会给予行政警告、行政罚款等处罚。
在刑事审判中,被告人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一般会被认为是盗窃罪,此时,其最高刑罚是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如果数额特别巨大、影响极其严重的,一般会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并处罚金。
总体上来讲,挪用公款严重影响国家和社会的稳定,有可能导致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经济财政问题,因此,我国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了明确规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严格打击和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