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在村庄范围内取得的自有土地,用于建造住房及生产生活所需的附属设施。按照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应不少于60平方米,且使用期限为70年。而在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中,一部分土地可以被拨出用于宅基地的建设。
在宅基地界定的时候,我们通常是按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宅基地使用管理办法》来进行规范的。其中规定,“每户宅基地宜不少于宅基地所在自然村户数的1/3,按农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标准测算,宅基地应当不少于宅基地所在自然村户数的0.07亩”。
从这个规定来看,可以得出结论:宅基地的面积算的是自然村户数的1/3或者0.07亩。这两者是等价的,也就是说,不管哪种方式来算宅基地的面积,都是以自然村的户数为基础来计算的。
这也就意味着,农村宅基地的面积是算集体的。因为宅基地的使用权是属于集体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土地,宅基地的规划和分配也需要经过村民委员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的审批和决策。因此,无论是宅基地面积还是其他相关事项,都需要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严格按照程序来操作。
当然,宅基地的面积可能会因地而异,也可能会因为政策变化而调整。但总体而言,农村宅基地的面积是以集体所有制土地的户数为基础来计算的,这是一个比较明确且不容置疑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