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职人员或者单位负责人将公共财产用于私人目的或者超越职权范围的用途。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挪用公款主要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和受贿罪等。具体判罚根据行为情节和罪行严重程度而定。
挪用公款930万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侵犯了公共财产的权益,属于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33条规定,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的,应当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以上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判例分析,挪用公款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一般会被判处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节决定如何罚款、以及如何没收财产。
除了民事赔偿以外,起诉人还可以根据情况向相关行政机构、监管部门或者问责委员会进行举报,以保护公众利益,还原公共财产。因此,在企业或者机构管理中,公职人员或单位负责人要严格遵守职责范围和管理规定,认真保管公共财产,一旦发现挪用公款或者其他不当行为,应立刻进行上报或者处理,加强内部监督机制,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