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它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对于挪用公款行为,国家法律有明确的规定,并对挪用公款者进行了相应的法律制裁。而如果挪用公款者归还了被盗的公款并自首,其所面临的法律制裁将有所不同。
首先,挪用公款已经构成犯罪,自首并不能免除罪责。自首只能对其在量刑上有所减轻的作用。根据我国法律,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可以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数额巨大的,可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十年以下,并处罚金。而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则处以拘役、罚款等轻刑。
自首者在判决时,通常会得到某种程度的宽大处理。通常来说,如果自首者能够对自己的罪行进行全面、详细的供述,并且自行缴纳全部罚款、赔偿人民损失,则可以被认定为自愿认罪、悔罪表现好,从而在量刑上获得一定的宽大处理。
但是,自首者的量刑到底如何,还得根据挪用公款的具体情况而定。如挪用公款数额巨大、影响严重,以及侵害了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利益,那么自首者的刑罚也会相应地提高。反之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小,影响较轻,且侵害的对象限于某个具体的群体或个人,则自首者的刑罚可能会相应地降低。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归还自首的量刑最终还与挪用公款的情况,以及归还和自首的情况、行为的后果等因素相关。法律的目的是要保护公共利益,那么作为挪用公款者,不仅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也要自觉遵守职业操守和道德规范,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存心和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