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指农村的集体土地上分配给家庭居住和生产的土地,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就开放了宅基地制度,允许农民获得宅基地使用权。它是农村户口家庭的重要财产,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宅基地政策也在不断的调整完善,到底农村宅基地还给不还,下面我们分别从法律和现实两个方面来分析。
从法律上来看,宅基地是国务院规定的农村集体土地上的一种使用方式,是财产权的一种形式,家庭非法占用集体土地当然是不行的。因此,户籍迁移的农民及时申请宅基地等用地管理是他们自身权利的行使,而不是义务,也不是国家的应尽责任。政府是依据法律,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评估集体土地的价值,然后与农民协商签订“被安置农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或“农民宅基地土地使用权协议”,达成一致后,才会将宅基地的使用权转让或协议予以登记备案,这样农民才能合法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
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宅基地政策就像所有政策一样随时都在调整中,确保基本现状不变,但应适应新的历史阶段和发展阶段的需要。从健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促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完善城乡土地制度、疏解农村人口拓展城市空间等方面,宅基地政策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动,使得农村宅基地的规划、建设、管理、维护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推进。
总的来说,农村宅基地是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政策。在保障集体土地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制度,合理设置宅基地最高限额,加强宅基地的管理和监督,使农民能够更好地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