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宅基地条例》规定,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国家保有的土地,用于个人或家庭居住和生产自用。宅基地的所有权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国家。因此,宅基地不能被继承或遗传,但可以流转买卖、租赁、抵押等。
有一种认为农村宅基地可以遗传的观点,主要来源于一些习惯惯例和地方法规。这些规定规定了农村宅基地可以并且只能传给农户后代,并演变成了一种较为普遍的习惯惯例。但是,这些地方法规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不能替代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也无法改变宅基地的所有权归属。
此外,农村宅基地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即它是绑定农户的,也即是农户居住和产权的基础。这种绑定关系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权利,同时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保障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等也有一定作用。如果宅基地完全遗传,将不能由集体和国家对农民在宅基地流转、土地集约利用等方面进行规范和控制。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土地的长远利用和农村社会的发展。
为了保障宅基地的合理使用和确保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法保护宅基地。同时,也需要完善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通过宅基地流转、组织化经营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农民的权益和实现农村社会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