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个人或组织盗用、占用、挪用公共财产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根据犯罪情况不同,可分为轻微、一般和严重三个不同的等级。
根据刑法规定,轻微挪用公款指主观恶性较轻,损失较小的情况,对应的是罚款或者五日以下拘留的处罚。一般挪用公款指主观恶性较强,造成较大经济损失的情况,对应的处罚是拘役、有期徒刑或罚金。严重挪用公款则指严重违反财经纪律,以公共财产为私产,造成特别严重的经济损失的情况,对应的处罚则可能是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具体来说,在中国的司法实践中,挪用公款达到犯罪的标准一般是数额较大,通常指挪用公款的金额超过10万元人民币,同时还要考虑挪用公款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如果挪用公款使财政收支平衡受到较大干扰,或者对国家重要部门的正常运转造成了严重影响,就可能会被认定为严重挪用公款。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侵害公共财产的犯罪行为,其界定标准包括数额大小和对社会的影响。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司法机关需要严格依法追究挪用公款行为的犯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