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土地上,用于居住的土地,也是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一环。宅基地确权是指对农村宅基地权属关系的确认,并对其进行合法登记。近年来,在我国农村宅基地确权方面,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政策法规,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就涉及农村宅基地上未建能否确权的问题。
一、相关政策法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国有关农村宅基地确权的政策法规中,均未对未建宅基地的确权作出具体规定。但是,宅基地确权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对于正在居住的农民可以优先予以办理确权登记,对未建宅基地,也应该在确权登记后申请。因此,也就可以得出结论,未建宅基地确权登记的是否合法并没有明确规定。
二、权属认定依据
农村宅基地权属的认定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管理法》、《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土地登记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户籍材料、房产证、土地使用证等文件。因此,未建宅基地确权申请的基础是申请人持有合法的土地使用权证。此外,如果在未建宅基地上种植、养殖等经营活动,则需要提供该部分土地的经济证据,如种植收入、耕种地的使用协议等,以便评估是否承担了农村宅基地的使用责任。
三、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宅基地确权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政府确权计划的时间和资源有限,很难在短时间内覆盖所有的宅基地,特别是涉及到未建宅基地登记的情况,往往容易被忽略。此外,由于未建宅基地缺乏具体的权属证明,办理确权登记时往往面临困难,甚至会被拒绝登记。
四、结论
未建宅基地确权登记是未被明确规定的一种情况,但政策法规明确了农村宅基地的权属认定依据。因此,如果农村集体土地上的未建宅基地存在合法的土地使用权证,就可以申请确权登记。此外,政府应该加快确权计划的进度,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同时,个人也应该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