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是指以贪污、贿赂、挪用公共财物、非法侵占等方式,将应当用于国家、集体或者其他公共利益的财物,挪为个人或者组织非法占有或者使用的行为。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罪属于侵占罪的一种,属于犯罪行为比较严重的类别之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对于挪用公款罪的定罪,法院通常采用量刑的方式,即根据罪犯的犯罪事实、情节和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人的认罪态度和赔偿情况等因素,对其作出相应的判决。在一般情况下,被判定有挪用公款罪的罪犯,他们的刑期一般不会低于三年。
具体来说,我国刑法对于挪用公款罪的刑期提出了以下几种情况:
1、情节严重,涉案金额特别巨大的,可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没收财产。
2、情节较轻,涉案金额较小的,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3、情节较重,但涉案金额不是特别巨大的,可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情节较轻,但涉案金额更小的,可判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需要注意的是,在判定挪用公款罪的刑期时,法院也会考虑到犯罪人的主观故意和悔罪态度等因素,如果犯罪人有自首或主动赔偿等行为,还可能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但一般情况下,对于挪用公款罪定罪的刑期,都不会低于三年,这也说明了我国对挪用公款罪态度的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