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违法行为,因为它不仅损害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还会对个人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在我国,挪用公款已经被列为犯罪行为,依据《刑法》第271条规定,经济单位的负责人员挪用公款、私分公共财物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因此,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在挪用公款的情况下,不少于一定金额的资金将会被移送司法机关。根据司法实践、政策和法律规定,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的金额应当达到一定的标准,才会被移送给司法机关。一般来说,对于一般的公职人员挪用公款的行为,挪用金额需要达到10万元以上才会被移送给司法机关,而对于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员,挪用金额需要达到50万元以上才会被移送。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情况可能会发生挪用公款的行为,例如违反预算规定、乱收费、乱罚款等等。这种情况下,金额大小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而是需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社会影响、恶意行为的程度等等,才会决定是否需要移送司法机关。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不合法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依法严厉打击,避免其给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发现挪用公款的情况下,不应当轻易放过,应当追究其责任,确保其遭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