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刑事诉讼法中,对于立案和撤案的规定是非常明确的。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是犯罪之一,若涉嫌挪用公款,相关部门可以立案调查。
那么,一旦立案,是否可以撤案呢?事实上,撤案非常困难,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一旦涉嫌挪用公款被立案,说明已经有了足够的证据支持指控,那么一旦撤案,就必须解释清楚这些证据是如何形成的。如果这些证据经过多年的调查后证明是无效的,那么才有可能撤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所有的证据都是经过层层审核和审查的,不太可能存在可以直接撤销的证据。
其次,挪用公款这种案件一旦被立案,无论是对于被害人还是社会观感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一旦撤案就等于释放了涉案人员,也就是说,这个人恢复了自由,社会观感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这会对于相关部门的信誉造成影响。
最后,对于立案后的撤案对于其他类似犯罪行为的惩处也是有影响的。如果这个案件立案后撤案,就会引起公众对于同类型案件的处理的质疑,这对于相关部门不利。
总之,对于挪用公款这样的严重犯罪案件,一旦立案,撤案难度极大,必须经过严格审核和审查。除非相关部门证明相关证据无效,否则撤案并不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