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共财物、国有财产、其他公共资源和资金等被非法动用。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被视为一种犯罪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然而,是否构成犯罪并不是根据挪用的数额大小来判断的,而是要考察行为的性质、情节和影响等多个因素。
首先,挪用公款的行为对公共财物造成了损失,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影响了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无论涉及的金额多少,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因此,挪用公款在刑法上被定义为犯罪行为。
其次,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可以分为两种情形:数额较大和数额较小。数额较大指的是挪用的金额达到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通常是50万元人民币以上。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行为,可以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而数额较小的行为则可以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最高可判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
但是,即使是在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情况下,也不能轻视其犯罪性质。这些犯罪行为不仅有损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对人民群众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挪用公款的打击和惩治,让犯罪分子付出应有的代价。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不是很少构成犯罪。无论是涉及的数额大小,只要涉及到公共财物或国有财产的非法动用,就可能构成犯罪。因此,我们应该加强法律教育和普及,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不仅要防范挪用公款的行为发生,也要及时打击和惩治犯罪行为,维护国家财产安全和人民群众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