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参照国家有关财经制度的情况下,占用属于国家财产的资金进行个人支配或者私人用途。这种行为是非法的、违反职业道德的,并且构成刑事犯罪。
那么,挪用公款多少属于巨款呢?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国《刑法》并没有明确规定挪用公款多少数额属于巨款。不过,依据我国的相关财经制度以及司法实践,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及以上被认为是巨款。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挪用公款数额是否构成巨款不仅取决于具体的数额,还要考虑到个人或机构所处的社会环境、收入水平等因素。例如,对于一个普通农村干部来说,挪用公款1万元就已经属于巨款;而对于一个大企业高管或者政府官员来说,挪用公款数额可能要达到100万元以上才能构成巨款。
在司法实践中,对挪用公款数额的判定往往会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犯罪的性质、情节、危害程度等。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挪用公款数额不是特别巨大,但其性质较为严重,危害程度较大,那么也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并被追究刑事责任。
总之,挪用公款数额到底是否构成巨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不过无论数额大小,挪用公款都是违法行为,需要受到法律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