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安置房是政府为了进行城市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等需要而实施的强制拆迁后的安抚政策,后续需要对被拆迁人提供住房安置,因此在拆迁并未结束时,就涌现出了拆迁安置房买卖纠纷。具体来说,拆迁安置房买卖纠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一、房源难以验收
拆迁安置房的建设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常常会存在一些质量问题,如建筑质量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在购房者购买房源前可能没有全面地了解这些问题,随后发现问题却难以证实和追责,导致产生了房源难以验收等纠纷。
二、合同条款不明确
由于拆迁安置房是政府给予被拆迁人的福利房,购买过程复杂,合同条款也相对较为混乱。在买卖合同中,因各种原因造成合同条款不明确,如未列明购房者的权利和义务,导致在购买时未能认真考虑,而随后可能引起各种纠纷。
三、房屋产权纠纷
拆迁安置房产权归属则常常申请不明,产权来源、产权流转不规范等问题,使房屋易被纠纷。如房屋所有权未被人明确确认所属,随后出现多人声索,导致需要让法院或者相关部门介入处理。
四、价格问题
政府安置房的购买就是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结合,其价格问题与市场买卖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价格问题可能会包括如以下几个方面:1.政府的补贴和受支出;2.房屋结构、质量等差异;3.市场供求情况和地段等差异。购房者与卖方因此就价格问题产生纠纷。
五、房屋质量问题
由于政府完全掌控拆迁安置房的建设,而这些房屋常常要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以弥补被拆迁的居民房屋的失去。因此,房屋质量问题时常被关注。无论是建筑质量问题还是装修问题,都可能导致买方与卖方之间产生大量的纠 纷。
总体而言,拆迁安置房买卖纠纷与其他房屋买卖纠纷类似,但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法律纠纷解决机制和司法手段也各自不同。购房者和卖方应该认真阅读合同条款、确保资金清白合法、进行周详的验房等步骤,以尽量避免发生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