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和滥用,破坏了公共利益和社会信任。因此,一旦发现挪用公款的情况,相关部门必须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追责,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但是,立案后是否可以销案,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立案后,需要进行调查和审理,从财务、证据、法律等多个角度进行证实和审查,确保涉案人员的罪行没有被冤枉,确保案件处理的公正和合法性。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专业人士的参与,不能轻易地进行销案。
但是,如果在调查和审理过程中,发现涉案人员确实没有挪用公款或者挪用的数额不够构成犯罪,那么可以考虑撤销立案,即销案。此外,在调查和审理过程中,如果涉案人员主动退赔了挪用的公款,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调查,可以考虑对其从轻处理,甚至不追究其刑事责任,但是需要视情况而定。
总之,挪用公款问题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必须得到严肃处理,不能被简单地销案。在立案后,有关部门必须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调查和审理,确保案件处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只有根据事实和证据进行严谨的审查和权衡,才能最终决定是否对案件进行销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