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是指在行使公职活动中,擅自占有、使用、侵犯国家财产或其他单位、个人财产的行为。挪用公款的数额多少才能构成犯罪呢?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在五千元以上的,属于刑法规定的“数额较大”犯罪,可以构成职务侵占罪。而挪用公款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则被定为“数额特别巨大”,可以认定为贪污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数额是指个别犯罪行为的金额,而不是累计的数额。例如,一次挪用公款100万元,虽然远远超过了职务侵占罪的数额,但因为只有一次行为,不会构成贪污罪。
从法律实践情况来看,挪用公款的犯罪数额往往都比较高,涉及到的金额也往往在数十万元以上。这是因为挪用公款的犯罪,其实是一种非常明显的职务侵占行为,往往都是利用职务便利,将公款用于个人或其他用途。一旦涉及到非常明显的职务侵占,基本会被认定为刑事犯罪。
总之,无论挪用公款数额多大,都是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而且涉及到违法犯罪问题时,将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我们都应该强化监管意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自觉抵制挪用公款的行为,建设法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