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中国农村最基本的土地制度之一,是近年来国家扶持农村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中,“确权”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是,宅基地确权的时间并非唯一,而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过不同的规定。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就开始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当时,农民的土地承包期限只有3年,因此并没有明确确定宅基地的使用期限和归属权。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政府开始对农村土地制度进行改革,明确了宅基地的使用期限和归属权,并开始逐步推行宅基地的确权工作。
具体来说,在1995年出台的《农村宅基地条例》中,规定了农村居民的宅基地使用期限为70年,并强调要确保农民的宅基地权益。此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加强了宅基地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加强宅基地使用权的登记备案、加强宅基地纠纷的调解、加强宅基地的管理及维护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国家对于宅基地的确权工作也在不断完善。2018年,国家出台了《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办法》,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宅基地确权登记服务平台,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农民宅基地的权益,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宅基地确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但是真正得到国家的明确规定和加强管理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期。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的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完善,宅基地的确权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和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