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属于违法犯罪行为,违反了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对社会财产和公共利益造成了损害。在中国,挪用公款的刑事责任由刑法规定,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将会受到不同的处罚。
按照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量越大,刑事处罚就越严厉。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小、情节较轻的情况下,可依据“财产刑”的相关规定给予罚款、拘留等处罚。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属于严重情节,则会被定为刑法中的“侵占”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没个人财产或剥夺政治权利。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的规定,在刑事立案后,人民法院会根据挪用公款的数量、造成的损失以及被告人的主观故意等因素进行判决。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在几万元以下,而且没有造成太大的社会公共损失,那么一般都会判处一定的有期徒刑、罚款等轻罪处罚。而如果挪用金额在几十万元以上,严重影响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安全,那么就会被认定为违反刑法的刑事罪,会被判处较严厉的刑罚,可能会面临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有期徒刑。
挪用公款行为危害性很大,不但损害了公共利益,也破坏了诚信、规则和法治基础,违背了人们对守信、守法的基本要求。因此,建议大家不要触犯法律,避免挪用公款,保持诚信守法的行为,这不仅是社会公德的表现,同时也符合自身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