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违反国家法律的严重罪行,在我国刑法中被列为经济犯罪之一,其定义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国家、集体或个人名义占有公款、财物或者挪用公款、财物,数额较大的,情节严重的,应当认定为贪污罪。因此,挪用公款情节危害较大,刑罚也是比较重的。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属于刑法规定的“数额特别巨大”,而且如果构成犯罪的情节严重,其刑罚也会相应增加。具体的量刑要素如下:
1.数额大小。数额越大,刑罚相应就越重。公款数额在人民币100万元以上的,判处缓刑的可能性很小,通常需要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根据刑法规定,数额在10万元到500万元之间的,可以判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可以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已退还情况。如果挪用公款的人能够在案发后自愿退还所挪用的公款,可以视情节减轻其刑罚。如果退还时间较短,数额较大,可依法减轻刑罚;如果退还时间较晚,数额较少,减轻刑罚的可能性就较小。
3.身份角色。挪用公款的人如果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根据其职务严重性,其刑罚也会相应增加。如果涉嫌犯罪的人是领导干部,需要当时参考的相关政策规定进行量刑。
因此,挪用公款的刑罚量刑与情节有关,那么当该罪名成立时,最高刑期是多久呢?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情节严重的犯罪,其最高刑期是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因此,挪用公款罪求处时,需对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悔过表现,事实和行为后果等方面进行全面考虑,形成依据刑法规定的相应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