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挪用公款的人员,会被依法追究责任并受到相应的惩罚。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和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罪行严重性可分为轻度、中度或重度,根据挪用公款的金额大小有所不同。
根据《刑法》相关法律规定,挪用公款的罪行应根据挪用数额划分为三个级别:挪用数额较大的为重大挪用公款罪,挪用数额较小的为挪用公款罪,而数量较少、数额较小的则是轻微挪用公款罪。
在轻微挪用公款罪的判决中,被判刑的金额通常在1万元以下,罚款在1万元以下。如果挪用金额未达到数额较小的标准,则可被认定为行政处罚,如拘留七天以内。
而对于数额较小的挪用公款罪,被判刑的金额通常在5万元以下,罚款在5万元以下。如果挪用金额在较小数额以下,则处以行政处罚,拘留15天以内。
而对于数额较大的挪用公款罪,如果罪犯的挪用金额超过一定标准,将会被判刑或者以缓刑等方式进行处理。在挪用金额为30万元以下的情况下,一般判刑要在五年以下,并处以罚款;在挪用金额较大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能会将罪犯判处更长时间的监禁,并按照挪用金额数额进行罚款处罚。
因此,要规避挪用公款的风险,就必须从自身的行为举止进行改变。对于用公款的行为,必须严格执行审批流程,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使用,并做好详实的记录与核算工作。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减少挪用公款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