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反财经规则和法律的行为,是一种经济犯罪。挪用公款通常指在职务上和财产管理方面,为个人谋取利益而将公款用于个人目的,这种行为已构成违法犯罪。那么,挪用公款多久犯罪判刑的呢?
在我国,从2016年1月1日起,新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将挪用公款的刑罚做出了明确规定。其中第二百五十三条规定:“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市轨道交通等单位中有管理权限的人员侵吞、盗用、挪用本单位资金的行为,数额较大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这一规定,挪用公款罪要想成立,首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挪用的资金属于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市轨道交通等单位的财产;二是挪用者必须拥有该单位的管理权限。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那么挪用公款的罪行就成立了。
判刑的时候,主要看挪用的金额大小,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的规定,如果数额较大,即挪用金额在10万元至50万元之间,那么犯罪分子将面临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即挪用金额超过50万元,那么犯罪分子将面临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一旦发现,犯罪分子将受到法律的惩罚。如何规避挪用公款的风险?一方面,要严格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制度和监督机制,将其纳入有效的管理体系中,从而实现国家财产的合法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