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及职务义务,使用或转移公共财产的行为。该行为通常是发生在国家工作人员、企业领导、政府机构等公职人员之间,影响政治稳定及社会和谐。因此,挪用公款行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应当受到严格的惩罚。
根据《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行为犯罪分为两种情况: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公物、公文罪”和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条“非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这两种行为,犯罪性质都是非常恶劣的,处罚力度也是非常严厉的。
对于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公物、公文罪的情况,如果挪用数额较大的话,刑法规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刑罚,并处罚金;如果挪用数额特别巨大的话,刑法规定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的刑罚,并处罚金。如果挪用数额较小,判处拘役、监禁甚至青少年管教。
而对于非国家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罪的情况,根据挪用数额的大小,判刑将有所不同。如果数额较大,刑法规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刑罚,并处罚金;如果数额特别巨大,刑法规定判处有期徒刑七年以上的刑罚,并处罚金。如果数额较小,判处拘役、监禁甚至青少年管教。
需要注意的是,挪用公款行为必须有实际的挪用行为,否则不构成犯罪。数量的大小也是关乎判刑的一个重要因素,数额越大,判处的刑罚和罚金也就越高。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危害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对于犯罪分子应当依据其实际情况予以判刑。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多久犯罪判刑一次取决于挪用数额的大小。需要我们警惕并深入的了解此类问题,在预防和治理上面多加努力,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