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严重损害了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共财产安全,因此司法机关会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严格打击和惩处。
一般来说,诈骗挪用公款的定罪量刑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犯罪的事实和情节
具体来说,犯罪事实和情节主要指的是犯罪人的犯罪手段、犯罪时间、犯罪金额和犯罪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程度等方面。例如,如果犯罪人通过虚构理由或者利用自己职务便利挪用公款,涉及的金额比较大,而且造成的社会影响也比较严重,则该犯罪行为可以被视作恶性犯罪,应当被严厉打击。
2. 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
诈骗挪用公款的行为往往涉及到犯罪人的利益驱动和追求,因此犯罪人的主观恶性程度也是判定罪名和量刑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犯罪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违法的,却依然故意实施,这种恶劣的主观态度也将对犯罪的定罪量刑产生影响。
3. 犯罪人的立功情况
犯罪人的立功情况也是影响量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犯罪人在案发后能够自首认罪,积极退赔挪用的公款,主动协助侦查机关,阻止犯罪扩大等,则犯罪人可以在判刑时获得一定的宽大处理。
总之,诈骗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依法给予严格的打击和惩处。同时,在量刑时也应该充分考虑犯罪人的具体情况和立功表现,以确保判决结果的合理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