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我国刑法规定的贪污罪中,犯罪嫌疑人占用国家、集体或者一定机构的资金或者公物,以及其他非法使用公共财产的行为。挪用公款属于国家和社会不可接受的行为。那么,挪用公款多少是犯罪呢?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以挪用公款罪为例,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的属于犯罪行为。若数额较大,则属于盗窃罪、职务侵占罪等贪污罪中的严重罪行,判处的刑罚也相对较重。
但是,无论挪用公款数额大小,挪用公款都违反了国家法律规定,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公平,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利益和社会发展。因此,即便数额较低,挪用公款依然构成了刑事犯罪,应予惩处。
此外,还需说明的是,挪用公款的犯罪构成是建立在“占有”和“非法使用”的基础上的。即犯罪嫌疑人必须具备占有公款的事实,同时挪用公款的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挪用公款才能被认定为犯罪行为。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数额在10万元以上就构成了刑事犯罪,但是无论数额大小,挪用公款都会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因此应该加强对挪用公款行为的惩处,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