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指的是在职公务员或者在公共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职务的人员在其职务范围内,将公款用于个人或者不正当用途的行为。挪用公款是违法的行为,可以导致惩罚性的法律后果,包括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那么挪用公款什么时候坐牢呢?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在职公务员或者在公共机关、企事业单位担任职务的人员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或者对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较大损失的,应当以贪污罪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来说,如果挪用公款数额较大或者构成贪污罪,则可被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挪用公款数额巨大或者构成特别严重的贪污罪,则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
除了刑事责任之外,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的,应当给予警告、记过、降职、撤职或者开除处分,情节严重的可以并处罚款。
综合来看,挪用公款是不道德的行为,不仅侵害公共财产,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受到法律约束的应当认真遵守相应规定,提高法律意识,引以为戒。同时,有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完善相应法规,保障公款安全,维护社会公正和公正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