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村居民在宅基地上建造住房的土地。它是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的基石,居民在宅基地上建房居住,能够改善他们的居住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致富。但是随着城乡建设的迅速发展,农村宅基地的利益分配、管理等问题也愈加突出,而部分村庄对于村里的宅基地进行收费,这也引起了广泛讨论和争议。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宅基地属于集体土地,村庄乃至于村民本身并不拥有,因此村庄并没有权力对宅基地进行任何形式的收费。此外,根据《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方案》,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可以流转,但仍需遵照“山林、草原、水利设施、农田和宅基地”各自的管理规定进行操作,其中宅基地属于城乡规划领域,不得在流转过程中向农民征收任何费用。因此,村庄进行对宅基地的收费,是对法制的挑战和对农民的侵犯。
其次,从长远利益出发,不应该对宅基地进行收费。农村宅基地的发展是国家农村重点建设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所以一些地区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建房。如果村庄对宅基地进行收费,不仅会违背相关的政策,也会使得农民建房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更重要的是会加剧城乡差距的扩大,阻碍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最后,应该建立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与维护。农村宅基地属于村民共有的集体土地资源,因此村庄应该对宅基地的合理利用进行规范管理,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的村民自治机制是保障农村宅基地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农村宅基地村里不能收费。政府应加强对宅基地的管理,并制定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建房,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与此同时,也需要增强村民自治意识,建立村民议事会或村民代表会议,为农民服务,促进农民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