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主体挪用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或者社会组织的公共财物,包括财政拨款、税款、捐款等公共资金或者公共财产。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可能会涉及刑事责任。
依据我国《刑法》,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属于犯罪行为。具体而言,挪用公款数额不超过5万元,属于刑法第 271 条规定的“非法侵占”犯罪;挪用公款数额超过5万元,但不超过100万元,属于刑法第 272 条规定的“单位非法侵占”犯罪;挪用公款数额超过100万元,属于刑法第 273 条规定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
当然,仅仅数额达到一定程度并不足以构成犯罪,对于挪用公款是否涉及刑事责任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例如:
1. 挪用公款的情节严重程度,是否造成了重大影响、严重的社会后果;
2. 挪用公款的方式、手段是否恶劣;
3. 挪用公款后是否有退赃或者其他积极赔偿的行为;
4. 挪用公款的主体是否有其他犯罪行为。
如果挪用公款属于犯罪行为,主体可能会受到逮捕、刑事拘留、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等刑事责任。同时,还有可能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例如被追究经济赔偿、行政处罚等。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存在刑事责任,还可能导致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应该加强对挪用公款的打击力度,让挪用公款的行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