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行使公务职责时,将公款、公物据为己有,或者将公款、公物用于非法私用、赞助个人或单位等行为。挪用公款不仅是一种失信行为,还涉及到犯罪问题。挪用公款获利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
对于挪用公款获利的定罪,首先要确定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挪用公款获利的行为可以构成贪污罪、受贿罪或挪用公款罪。其中,若挪用公款的数额在10万元以上或者情节严重,就可以构成贪污罪;若涉及受贿,则应认定为受贿罪;若仅仅是挪用公款,数量较小,则可以认定为挪用公款罪。
在确定犯罪类型后,需要考虑的是挪用公款获利的具体数额。根据挪用公款获利的数额大小,可以分为三个档次,即数额较小、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对于数额较小的挪用公款获利,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可以判处罚款、拘役等轻微刑罚;而对于数额较大、数额巨大的挪用公款获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将面临剥夺政治权利、有期徒刑甚至无期徒刑等严厉的刑罚。
除了数额问题外,判定挪用公款获利是否构成犯罪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被告人的恶劣行为是否有明显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持续时间、犯罪手段是否具有隐秘性等等。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最终的判决结果。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获利是一种涉及到司法行政领域的犯罪行为,对其定罪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而最终判决结果需要遵循相关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