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依职务之便,将本应该用于公务的款项挪作他用,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损害。而挪用公款5万以下,在我国是会被定为刑事犯罪,但具体罪名和刑期有所不同。
首先是违法行为的定性。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的罪名为贪污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规定,以公务员职务之便为自己或者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或者侵占公共财物五万元以下的,依照贪污罪的罪名定罪处罚。
其次是刑罚的决定。在刑法中,对于挪用公款的刑罚分为免予刑事处罚、罚金和有期徒刑三种。根据挪用公款的数额大小和实际情况的不同,其刑期是不同的。如果数额达到五万元以上,则可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则可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如果数额在一万元以下,则可判处六个月以下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需要指出的是,挪用公款的情节、数额以及是否赔偿等方面都会影响判决结果。因此,即使数额在五万元以下,如果情节严重,有可能判处有期徒刑。另外,如果这些行为带来的损失很小,被告能够积极赔偿,也可以得到一定的减轻,但绝不能成为豁免刑罚的理由。
总之,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刑事犯罪,不论数额大小,都会被定性为贪污罪。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实际损失和被告是否积极赔偿等,判决结果也不尽相同。因此,对于公务人员来说,务必要明确自己岗位的职责和法律意识,保持一份敬畏之心,杜绝任何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