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挪用公款是指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将公共财产中的资金、物品、证券、债券等挪转或占用自用的行为。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一旦被定罪,将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对于挪用公款犯罪,其时效计算方式是怎样的呢?
首先,根据刑法规定,挪用公款罪的时效一般是10年。也就是说,在10年内,被害人有权利向法院提起诉讼,追究犯罪者的刑事责任。但需注意的是,当犯罪行为处置不当、侦办不力等情况发生时,时效期会自动停止。
其次,如果犯罪人在10年之内没有被发现,那么时效期是从犯罪结束之日起计算的,即挪用公款结束的第二天开始计算办案时效。这意味着,如果挪用公款的行为被发现,但证明行为已经发生10年以上,那么犯罪人是不会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此外,对于挪用公款的民事诉讼,时效期则是3年。在3年之内,被害人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并追究挪用公款者的法律责任。
总之,对于挪用公款的犯罪行为,若受害人要求追究刑事责任,一般为10年。同时,对于民事诉讼的时效期,则为3年。因此,对于涉及挪用公款的问题,需要及时报案,以便在时效期内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