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国家和地方法律和政策规定,依法批准给予农村居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在宅基地上建造住房,且享有土地承租、流转、抵押、转让等权益的一类土地使用方式。在我国,宅基地制度是对农村土地财产私有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政策。
为了进一步完善宅基地制度并保障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新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完善宅基地流转政策。2019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农村宅基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有偿退出办法》文件,明确规定农户可通过有偿出租、转让、抵押等方式流转宅基地经营权和使用权,扩大农民收益,推动农民增收。
2. 调整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文,明确农村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应根据土地资源、乡村发展情况和实际需求等因素进行科学制定,逐步推动宅基地使用面积标准适度调整。
3. 加强宅基地供应保障。201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扩大宅基地供应,包括取消、调整宅基地土地利用年限,鼓励开展宅基地适度扩容等。
4. 加强宅基地管理机制建设。2019年,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使用管理的通知》,加强对宅基地的监管和管理,主要包括健全宅基地登记管理制度、加强对宅基地使用者权益的保护、加强对违法用地的整治等。
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在宅基地制度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不断完善新政策、新规定,以进一步保障农村居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