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职务违法行为,不仅涉及到职务失信,还涉及到刑事犯罪,因此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被发现后,应该及时追究法律责任,并根据情节轻重加以惩处。而即便在挪用公款后主动还上,也不能真正从法律责任中逃脱。下面从法律和实践的角度分别说明。
从法律的角度来说,挪用公款是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规定的。其中,挪用公款数额较大,并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将被认定为盗窃罪或者贪污罪,这样就会受到刑事追究的处理。而如果挪用的数额不是很大,或者没有其他严重情节,只是违反了公务员的纪律,那么也会受到政治审查和行政处分的处理。因此,挪用公款的行为是受到法律约束的,一旦违反了法律规定,就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即便挪用公款后主动还上,也不能真正从法律责任中脱身。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还款之后,不一定能撤销涉案的调查或案件。因为涉案者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并且已经被发现,公检法部门就有职责对涉案人员进行调查和审判。而即便涉案人员主动还上挪用的公款,这也只是一种“积极配合”,并不能完全抵消之前的违法行为。因此,一般来说,还不会影响案件的处理。
第二,还款之后,可能还需要缴纳罚款或赔偿款。如果涉案人员挪用公款后主动还上,那么至少可以减轻罚款或赔偿款的数额。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涉案人员可以完全免罚。因为涉案人员已经违反了法律规定,因此在还款之后还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具体表现可以是缴纳相应的罚款,或者赔偿相关损失。
第三,还款之后,可能对涉案人员的政治前途和职业道德会产生不良影响。挪用公款是涉及到公共资源和公共利益的利益冲突问题,是一种极不道德的行为。因此,即便涉案人员能够还上挪用的公款,这也不能完全抹去他们的污点。在政治和道德层面上,涉案人员可能仍然要承担相应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无法通过还款而完全摆脱法律责任的。即便涉案人员主动还上挪用的公款,也不能免除他们的罚款和刑事责任。因此,法律对于挪用公款这类行为的严惩,旨在提高公务员的职业道德、维护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和保护公共利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