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反法律的严重犯罪行为,涉及到公共财产的盗窃,意味着违反了公正和诚信的原则。因此,针对这种行为的刑罚通常会比普通的贪污犯罪更加严厉。
具体来说,挪用公款的刑罚主要是基于挪用的金额大小而定的。如果挪用的金额较小,一般情况下,可以被判处拘役和罚款等轻微行政处罚。但是,如果挪用的金额较大,一般被判处刑事处罚,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等。
在中国,挪用公款的刑罚通常分类别如下:
1. 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一般被判处拘役和罚款等轻微行政处罚;
2.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一般被判处有期徒刑,按照犯罪的情节和情况,刑期可能为3年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5年以上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对于挪用公款严重危害社会的,可能被判处死刑;
3. 对于挪用公款的情况特别严重的,一般还可能被判处“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个人财产”的处罚。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因而被判刑的刑期会比较长。如果犯罪人向公检法机关自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刑罚,但是,在过程中必须如实供认犯罪事实,并积极赔偿挪用的公款,才有可能获得宽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