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受国家机关委托管理的单位工作人员将受委托管理的款物挪用为个人或者其他用途,依照情节轻重,可能构成违法所得。法律对于挪用公款的界定非常明确,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不同,涉及到的法律责任也不同。
对于挪用公款的依法追究,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委托管理单位工作人员挪用公款过程中,所涉及的金额应当是一定的。目前我国刑法规定的标准是,涉及到的金额在人民币五万元以上,就可以被认定为挪用公款。
2.在挪用公款违法所得的定义方面,我们需要清楚地了解到,违法所得不是指挪用公款的金额,而是指那些从挪用公款中获得的个人财产或者其他物品,包括现金、房产、股票等等。
3.针对违法所得涉及的金额,我国法律也规定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涉及到的违法所得在人民币三万元以下,那么可以面对行政处罚或者判决缓刑的处理;如果涉及到的违法所得在人民币三万元以上,那么就可能会面临监禁的刑罚处理。
4.最后,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如果挪用公款被认定为犯罪行为,那么经过法律追究后,涉及到的违法所得应当扣划进国家财政,并且可能会面对罚款、缓刑、收缴个人违法所得等处罚。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被认定为违法所得的依据是金额和是否挪用目的明显,如果涉及到的金额在人民币五万元以上,那么就可以被认定为挪用公款,如果挪用公款被认定为犯罪行为,那么违法所得可以被扣划进国家财政,可能会面对罚款、缓刑、收缴个人违法所得等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