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以个人名义将公款转移、占用、私分、挪作他用,严重破坏了国家财产的运用。在我国的法律中,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经济犯罪,在定罪量刑上也会较为严厉。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挪用公款一千元以上的行为涉嫌贪污犯罪,该罪名的定罪和量刑主要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根据挪用公款的具体数额和时间长度来确定定罪和量刑的情况。如果涉案金额达到一定数额,比如一千万元及以上,那么该犯罪就会被定性为严重贪污罪,刑罚将比一般贪污罪更加严厉。此外,如果犯罪行为时间较长,涉及金额较多,那么判决量刑也会相应加重。
其次,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犯罪行为的情节也会直接影响定罪和量刑的结果。犯罪行为的情节包括是否有违反职务、违反规定、侵吞公款等其他行为,以及施暴、威胁等暴力手段。如果犯罪人的主观恶性明显,且犯罪行为过于恶劣,则定罪和量刑也会更加严厉。
此外,犯罪人有没有主动认罪、有没有积极赔偿损失也是定罪和量刑的关键因素。如果挪用公款的犯罪人能够在审理过程中主动承认罪行,且能够积极赔偿受害人的损失,则可能在定罪量刑上较为从轻。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犯罪行为,其刑罚一般要比其他经济犯罪更加严厉。而在具体定罪和量刑时,应综合考虑案情,掌握案件实质,全面评估犯罪人的犯罪情节,和他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对被害人的侵害全面认真的分析决策,才能做出合理的刑事判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