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拆迁重建是一项大规模的工程,很多老旧不堪、低矮拥挤的住房被取代,随之而来的是在房地产开发商的策划下新建的“拆迁安置小区”。这些拆迁安置小区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了一个新的居住场所,同时也满足了城市建设需要。
拆迁安置小区是否有公摊面积一直是个比较困扰的问题。公摊面积指的是楼房内部共用的面积,如电梯、走廊、管道、地下车库等,由所有业主共同享有,是共同维护和使用的部分。
其实,拆迁安置小区是有公摊面积的。根据《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工程计量规则》和《房屋建筑工程预算规定》,公共走廊、电梯、后勤楼、地下车库等属于公共部位,它们的建造成本由房屋建筑工程总造价中的“集体控制费”或“公用设施费”列支,由开发商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可以理解为公摊面积的费用。
拆迁安置小区的公摊面积如何计算呢?根据《规划与建设部住宅设计规范》的规定,“住宅幢的公共部分的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应按住宅计算,为居民配套服务之用,不得算入住宅的容积率和建筑占地面积。”因此,在那些没有独立购买的公共部位,仍按照购房面积计算其公摊面积,公摊面积按照不高于购房面积的比例计算,一般为10%~20%之间。
总之,拆迁安置小区是有公摊面积的,公摊面积是开发商按照法律规定承担的费用,这也是为了方便居民使用共同设施。因此,在购房时,消费者需要了解好房产费用的成分,合理掌握购房信息,保障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