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的行为,尤其是在公职人员中间更为常见。如果被发现,那么涉嫌挪用公款的人将会面临法律的惩罚。自首对于罪犯来说是有一定的减轻刑罚作用的,但是涉及到挪用公款的问题,自首仍然需要受到一定的惩罚。那么,挪用公款自首会被如何定罪呢?
通常情况下,挪用公款被依法认定为违法行为后,其刑罚的轻重将会与挪用的公款金额有关。如果公款数额较小,被判刑的可能性就不大;如果数额巨大,则需要依法严惩。自首是一种自首情节,可以减轻犯罪人的刑罚,但是不等于免除其刑罚。
对于挪用公款案件,自首情节通常会被作为考虑刑罚轻重的一个因素,但是这并不代表挪用公款罪的刑罚只有一种,因为对于不同的具体情形和具体案件,其判决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具体来说,如果挪用的公款数额较小,那么自首情节能够起到一定的减刑作用,被判刑的可能性会相对较小。而如果涉案数额较大,自首情节的作用就会相对较小,被判刑的可能性就会相对较大。
在具体的判决过程中,法官将会根据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犯罪情节、是否赔偿等综合因素来确定刑罚的轻重。如果自首情节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那么判决结果就会相应地偏向于宽大。但无论如何,挪用公款都是一种违法行为,犯罪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自首情节只是在判决中得到一定的考虑和减轻刑罚的作用,而并不是免罪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