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主要指公职人员将公款占为己有或者用于非法目的。这个问题需要分情况来讨论。
首先,挪用公款是否构成犯罪要看具体情况。在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属于职务侵占罪。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六条规定,职务侵占罪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单位财产或者信托财产时,侵吞、骗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窃取该单位或者该团体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犯罪。因此,如果挪用公款的数额较大,就会构成犯罪。
其次,对于挪用公款数额的要求,还要参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相关司法解释。2015年5月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贿赂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达到人民币1万元的,应认定为数额较大。而在法院裁定中,人民币10万元以上的属于重大,人民币100万元以上的属于特大。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是否犯罪要看具体情况,数额较大的则会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构成犯罪。在司法实践中,人民币1万元以上的挪用公款就可能被认定为职务侵占罪构成犯罪。因此,作为公职人员,应该依法行使职权,不得挪用公款。同时,对于挪用公款犯罪的行为,应当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维护公正、公平的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