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无论数额大小都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的数额超过5万元的,应当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而对于挪用公款数额较小的情况,可以考虑适用缓刑。
然而,是否能判缓刑并不是只看数额大小,而是针对个案,结合被告人的认罪态度、立功表现、家庭情况等综合因素考虑的。如果被告人没有有效认罪、悔罪,并且给社会造成了较大影响的话,即使涉案数额较小,也难以获得缓刑。
另外,缓刑并不等于免罪,它只是将判决缓期执行,并给予被判者一定的缓刑考验期,在考验期内,被判者需要遵守规定,否则缓刑将被撤销。如果被判者在缓刑考验期内再次违法犯罪,则原有的罪行和新犯的罪行将被合并计算,可能会面临更严厉的判决。
综上所述,挪用公款数额大小并不是决定是否能判缓刑的唯一因素,而是应考虑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如果被告人能够认罪悔罪,具有一定的立功表现,并且未给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则有可能被判缓刑。但是,无论是否判缓刑,都不能降低对挪用公款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必须加强对公共财产管理的监督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以维护公共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公正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