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宅基地是指农民个人或集体所有的宅基地,是居住和开展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我国,农村宅基地的确有“发证”和“不发证”之分。凭证的宅基地称之为“发证宅基地”,没有凭证的宅基地则称之为“不发证宅基地”。对于这两种宅基地的管理,在政策上也存在较大的区别。
发证宅基地一般指的是农村建设用地、集体土地等利用农民宅基地建造房屋产生的宅基地。这种宅基地需要通过村委会、镇政府等相关管理单位进行宅基地确权和发证。这类宅基地会通过颁发宅基地使用证书给予合法权利保障。如今,宅基地的确权发证已经基本完成,凭证制度推行得越来越普及。发证的宅基地可以获得较为严格的保护,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得随意占用或收回。
不发证宅基地一般指的是农民个人或集体在自己的家庭或集体土地上没有经过管理单位官方认定的宅基地。这类宅基地没有官方确权、发证程序,也无法获得法律保护。在一些地区,由于缺乏宅基地的严格管理,一些不发证宅基地甚至面临着收回的风险。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不发证宅基地并不等于权益缺乏保障。在我国,所有农村宅基地都受到土地法的保护,不管是发证还是不发证宅基地,都不得被侵占或侵害,其完全的合法权益仍然得到了保证。同时,随着宅基地管理制度不断的完善,不发证宅基地的政策规定也在逐步明朗化。包括一些省份在内的不少地区,已经出台了针对不发证宅基地的管理规范,以确保其合法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农村宅基地的发证程序可以为宅基地的合法性提供更为严格的保障,而不发证宅基地也并非权益毫无保障。政策明显趋于更加开放和保护,针对不发证宅基地的管理也逐渐趋向规范化和合法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和遵守政策法规,共同维护农村宅基地的发展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