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拆迁是一个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涉及到居民的财产权益和生存权益。在进行拆迁前,拆迁方需要与受拆迁居民签订协议,协商有关拆迁事宜。一旦签订了拆迁协议,居民应当认真审阅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然而,有时拆迁协议中存在一些模糊的条款或者拆迁方未能兑现协议中的承诺,给居民带来了损失。那么,拆迁协议签订了多久能起诉呢?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签订拆迁协议是自愿的行为,且居民签字后,该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拆迁协议通常包括拆迁补偿、搬迁安置、拆迁时间、协议解除等方面的条款。如果签订协议后,拆迁方未能遵守承诺,居民可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针对拆迁方未能履行协议条款的情况,法律规定居民应在签订协议后90天内起诉。如果超过90天仍未提起诉讼,将被认为已经放弃了起诉权。因此,居民应尽快寻求法律援助,并在规定期限内起诉进行维权。
另外,如果拆迁方是以违法手段强行实施拆迁,例如过度暴力、威胁恐吓、非法拘禁等情况,居民可以立即报警,并寻求法律援助。在该情况下,居民可以随时起诉拆迁方,无需拘束90天的起诉期限。
总之,拆迁协议签订后,居民应认真审核协议内容,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失。如果拆迁方未能履行协议条款,居民应尽快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