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构成挪用公款罪,其罪名根据挪用金额大小的不同分为三种情节:数额较大、数额巨大和数额特别巨大。其中,数额较大的挪用金额在30万元至100万元之间,可以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额巨大的挪用金额在100万元至1000万元之间,可以判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的挪用金额超过1000万元,可以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
但是,除了挪用金额大小以外,还要考虑实际情况,例如被挪用公款的性质、总额、使用方式等。如果挪用的公款是用于私人消费或者其他非法用途,或者挪用的总额超过了单位的年收入,那么将面临更严厉的刑罚。
在实践中,刑法也强调了对公职人员的监管。如刑法规定,公职人员挪用公款的行为,其责任会更加严重。如果公职人员挪用公款不仅违法了,也背离了公职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常常会对公职人员行为予以更为严厉的制裁,以起到警戒和防范的作用。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属于犯罪行为,需要在刑法的规定下进行审判和处罚。就挪用金额而言,挪用数额越大,所面临的刑罚就越重,而针对公职人员的挪用行为,刑罚通常也更加严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