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公务人员或者依法管理公共财产的人员在职务行使中将公款挪作私用的违法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构成贪污罪,最高可被判处死刑。但具体判刑还须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判断。
如果涉案金额较小,如17万,通常会被认定为轻度犯罪,判刑可能在二年以下、拘役、罚款等轻微惩罚。然而,如果涉嫌挪用公款的人员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同时涉案的钱款影响了正常的行政工作,那么判刑的机率就会相对较高。
另外,如果挪用公款的人员愿意自首,及时退还被挪用的公款,法院将会给予从轻处罚,但是刑期仍然存在。如某地一名公务员,因为串通他人伪造理财合同骗取国库担保金3笔共计1.15万元,事后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主动退回全部赃款,最终被判处缓刑。
总的来说,挪用公款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无论是公务人员还是其他人群,都应该认真遵守相关法律,不得违法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