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可以被判刑,但是否可以抵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来说,挪用公款是指在公务活动中,以个人名义、通过各种手段将公款据为己有或者用于个人的消费,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损失的违法行为。挪用公款属于犯罪行为,一旦被查处,会面临刑事打击。
对于挪用公款的所得,根据《民法总则》第二十二条规定,法律禁止使用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手段取得的利益,因此挪用公款所得的财物是无效的,不构成抵债依据。同时,按照财产性违法行为的民事赔偿规定,挪用公款属于侵占行为,需要挪用人赔偿损失。
但是,有关部门在追缴挪用公款违法所得时,可以依据妥善处理违法所得的相关规定,采用罚款、没收违法所得等方式,来保障受害方的合法权益。如果挪用人自行主动认罪、检举或者积极退缴违法所得,也会予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总之,挪用公款是违法行为,如果被发现,不仅会受到刑事打击,还需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违法所得不具有抵债的法律效力,需要挪用人自行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因此,我们应该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保持良好的行为和品德,不做违法犯罪的行为,以免带来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和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