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将属于国家、集体或社会的公共财产,据为己有或者侵占为私用的行为。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挪用公款是一种犯罪行为,对于不同金额的挪用公款行为,法律规定的违法程度也不同。
我国刑法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的行为为犯罪。常见犯罪金额划分如下:
1. 挪用公款数额较大,金额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属于挪用公款罪,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2. 金额较大,但达不到50万元人民币的,属于贪污罪或者职务侵占罪,可以被判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3. 金额较小,不足5万元人民币的,可以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因此,依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挪用公款多少时间构成犯罪是与挪用公款的金额有关。对于挪用公款行为应该尽早制止,避免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政府机关应该加强管理,增强监察力度,加大对于挪用公款惩治力度的力度,以达到预防和打击此类犯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