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犯罪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工作人员,将其职务上的公款挪作他用,非法占有或者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挪用公款犯罪是严重的经济犯罪,涉及到国家财产和公共利益,其犯罪的性质十分严重,需要依法予以惩治。
挪用公款的情况主要分为两种,一是挪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公款;二是挪用该单位的单位的私人财产。根据犯罪情况的不同性质,挪用公款罪可分为轻微挪用公款罪、数额较大挪用公款罪和巨额挪用公款罪。
刑法规定:犯轻微挪用公款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犯数额较大挪用公款罪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巨额挪用公款罪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判定挪用公款罪时,需要审查有关人员的实际意图、使用公款的目的和方式,以及该笔公款使用对公共利益造成的损害程度等因素,全面分析其犯罪情节和社会危害性,最终根据法律规定严格定罪量刑。
总之,挪用公款犯罪的轻重程度,要看挪用的金额以及犯罪的情节程度等因素,必须严格依照刑法的规定进行定罪量刑。尤其在今天反腐败斗争的背景下,挪用公款犯罪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