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一种违法行为,是指在担任公职人员或者代表公共利益组织的工作过程中,侵占或者盗窃公款的行为。挪用公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可能会有不同的规定,但它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被认为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惩罚。在中国,挪用公款从罪名上被称为“贪污罪”,属于刑事犯罪。
在中国的刑法中,挪用公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规定的行为,其规定为“国家工作人员侵占、窃取公共财物,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从以上的规定可以看出,在中国,挪用公款要被定罪,首先需要满足的条件就是涉及到的金额要巨大。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定罪的金额门槛为“数额巨大”,在司法实践中,这个界限通常是五万元人民币以上。也就是说,如果被告的挪用公款金额不足五万元人民币,即使被发现并处理,也无法被定为“数额巨大”,不会被判刑。
另外,在判断挪用公款行为是否属于“数额巨大”的时候,不仅需要参考涉案金额的大小,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挪用公款的方式和手段、犯罪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
总之,挪用公款属于刑事犯罪,在中国的法律中,被定为该罪名必须满足金额数额巨大的条件。但是,无论涉及金额的大小如何,挪用公款的行为都是违法的,会被严肃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