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是指在行使公务或管理公共财产过程中,依法保管的公共财物被挪用或者侵占,造成国家利益或者集体利益受到损失的行为。挪用公款不仅违背了国家有关公共财产管理法律法规的规定,而且也损害了公共财产的安全性和公众对于政府的信任感,所以被视为一种违法行为。
根据我国刑法,挪用公款的性质属于职务犯罪,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和不良的影响。挪用公款的数额也是影响定罪量刑的重要因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一般应被定为刑事犯罪。
那么,如何定罪呢?一般情况下,挪用公款数额在5万元到50万元之间,属于轻度犯罪,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数额在50万元以上,属于较重犯罪,可被判处3年至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达到数百万元或以上,属于特别严重犯罪,可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甚至死刑。
而针对本题中提到的6万元降幅,根据以上规定,一般情况下应定为轻度犯罪,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但具体的定罪量刑还需根据案件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包括作案动机、犯罪手段、给国家或个人造成的损失程度等因素,因此无法直接给出具体定罪量刑的结论。
总之,挪用公款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必须依法追究责任,并对其进行严惩。我们也应该加强对公共财产的保护意识和监督意识,让公共财产的安全性得到保障。